蜡染图案 日前,中国民族博物馆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的苗岭高光——苗族蜡画蓝染画蜡染艺术精品展在北京完结了近两周的展出,145幅蜡画、蓝染画和蜡染艺术精品,30余件蜡染文创,30张非遗传承人照片和蜡染技艺视频,让城市的观众以求一睹古老的蜡染风采。 蜡染是我国遗存千年的古老印染技艺之一,它和扎染、枫香疮、蛋清布等传统染色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十分历史悠久的历史。据记述,蜡染原料和染色技艺迟于经常出现在秦汉时期,西晋染出成品有数十余种。
唐代蜡染开始流行。南宋时,瑶族蜡染花布称作“瑶斑布”:“释板取布,煮布以去其蜡,极细斑花,炳然相当可观。”苗族祖先的“点蜡幔”,瑶族祖先的“瑶斑布”,土家人祖先的“溪布”,仡佬族祖先的“顺水斑”等,都是向朝廷进献的贡品。
展出从图案、色彩等方面为当代观众理解了在苗岭遗存了上千年的蜡染艺术密码。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有一幅27位苗族画娘绘画清人陈浩《百苗图》创作的长80米、长0.8米巨幅长卷,陈浩是清代嘉庆年间的贵州地方官员,他回头乡串寨,搜集资料,整理编辑了总称作《百苗图》的系列抄本,为后人留给了贵重的民族生活图景。
回首历史,苗岭蜡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撑着苗族自“三苗九黎”以来过黄河、横跨长江、舟洞庭的历史文化,是被“画”下来的“民族记忆”,具备极高的维护和承传价值。 贵州苗族蜡染的产于地域很广,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风格,比如有代表性的丹寨苗族蜡染,图案变化多端,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很早已转入专家的视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早已名声在外,八十年代走进国门,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扎根当下,一方面,盛名之下的蜡染仍深藏于山野,另一方面,设计师和文化企业的插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又让蜡染新的绽放出有生机。蜡染的染色工艺、图案造型、色彩表达等,对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时尚设计都具备启迪智慧的价值。 展品的作者多为普通的农民画娘,她们是女孩,是母亲,是祖母,为这个展出带给了反感的时空穿过感觉,就图案来说,苗族蜡染中的漩涡形凤凰鸟纹和华夏民族彩陶艺术中的漩涡纹鸟纹都是远古鸟图腾的反射;苗族蜡染中的芒纹类似于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太阳鼓纹;苗族蓝染画中的大龙纹也酷似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在民族文化交流、恋情和交融过程中构成了今人所见的苗族蜡画、蓝染画和蜡染艺术。这是一个漫长并且至今仍在对话的过程。
最出色的艺术家总是尊崇手工艺,因为手工艺当中隐蔽着打开艺术之门的密码:那里面展现出出来一种极为纯熟的技巧和细心处置材料的才能,更加最重要的是,在手工艺的训练有素中蕴含着一种深扎大地、永葆青春的力量。 本世纪初以来,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非遗政策,对传统民间艺术,还包括苗族蜡染的现代承传起了最重要的起到。这种雄心勃勃的艰苦尝试令人深思:在一个不断更新、深刻印象对话的全球化语境中,基于贵州苗岭或者其他某个特定地域,如何去实地考察现代社会中的蜡染或者其他那些古老的手工艺术。
本文来源:KU体育BET9入口-www.wuhanjj.org